夏天已到,酷爱“玩水”的市民纷纷涌向游泳池,尽情享受清凉,市区各游泳场接待的人流量也开始攀升。近日,记者走访了解到,相比去年,市区公共游泳场的游泳价格普遍升高。但是,相比价格,市民更关心游泳池的卫生状况。
对此,记者进行了走访。 淋浴和消毒程序形同虚设 近日,记者走访了市区的公共游泳场所,发现下午前去游泳的市民络绎不绝。在市区体育路一家游泳池外,记者看到,该游泳场门外贴着一张“水质检测记录表”,上面手写着PH值、浑浊度、尿素、大肠菌等数据,墙壁上还张贴着卫生管理、安全管理、救生员管理等制度和收费标准规定。记者注意到,相比去年,游泳价格已由10元/次上升到15元/次。 在市区某游泳池,记者看到游泳池前配有消毒池和淋浴区,游泳的市民必须由此经过才能进入到泳池中游泳。但是,记者发现不少市民在游泳前并没有做足这些工作,一位市民换好泳衣后,身上还带着汗珠就直接走进泳池,有些市民在浸脚消毒池上也是“蜻蜓点水”式的,一只脚踩在池里,另一只脚则迈过池子。不少市民表示,这种没进行消毒就进泳池的行为,让他们担心水质会受到污染。 记者走访市区两家游泳场了解到,目前游泳价格都提升到了15元/次,对此,不少市民普遍认为价格贵了点,但相对于价格,他们更关心水质问题。走访过程中,不少市民告诉记者,游泳时他们都曾发现过消毒水味道浓、水的味道有点咸等问题。“有一次游完泳后眼睛红红的,不是很舒服,也不知道是不是消毒水放太多了。”一位经常游泳的市民告诉记者说,游泳固然舒服,但水质问题还是让他挺担心的。 相关部门每月检测游泳池水质 游泳场所经营者到底应该多久换一次水?消毒剂使用量有没有一个明确标准?游泳池卫生如何监管?带着市民反映的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市卫生监督所有关人员。 据市卫生监督所监督一科负责人林小华介绍,关于公共游泳场所的水质问题,市疾控中心每个月都会对游泳场的水质进行检测,并将检验结果通报给市卫生监督所,如果某个游泳场的水质不符标准,卫生监督所将会督促其整改,待验收合格后再营业。据了解,泳池水质检验项目包括温度、PH值、细菌总数、大肠菌群、游离余氯、尿素等。氯化物添加过少,达不到消毒效果,导致细菌总数超标,氯化物添加过多,又会对人体的皮肤产生刺激。青少年去得比较多的泳池,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尿素超标,这主要是因为游泳者在泳池内小便造成,而尿素超标的水质有可能引起皮肤病。 据介绍,游泳池水质除了疾控中心定期进行检测外,也要求游泳场每天对温度、PH值和余氯进行自检,并且将自检报告贴在门口公示。至于多久换一次水,林小华表示,目前市区的游泳池采用的是自动循环净水设备,游泳池在进行过滤消毒的同时补充新水,采用这个设备后游泳池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需要进行彻底换水。 林小华表示,市卫生监督所欢迎广大市民对公共游泳场所的卫生情况进行监督,如果发现游泳池有异常情况,可致电“0662—2238355”反映。 市民须持《健康证》才能进场游泳 林小华透露,按照相关规定,每个前往游泳的市民都必须持《健康证》才能进游泳池游泳,但由于办理《健康证》费用较大,不少市民都不愿意办理,因此这个规定实施起来非常难。在这种情况下,游泳场更要做好泳池卫生管理宣传,患有皮肤病、红眼病等疾病的患者不能入池游泳。而这方面的患者在患病期间也不应该到公共泳池游泳。 泳客是否可以不经过淋浴就直接进游泳池游泳呢?对此,林小华表示,游泳前沐浴和浸脚消毒都是游泳前的强制措施,市民应该提高卫生意识,不能忽视自身的消毒工作。夏季是脚癣病高发的季节,且夏季出汗足部细菌较多,浸脚池内的消毒药水可以有效去除这些细菌,如果市民贪图方便,在浸脚过程中“走过场”,就有可能将细菌带到游泳池。林小华表示,让市民游得放心,除了有关部门监督管理、游泳场做好自身水质检测外,市民也要多方面配合,提高素质,自觉遵守相关制度。 如何选择水质合格的游泳场所?林小华给了如下建议:一看游泳场是否持有有效的卫生许可证、水质检测报告,门口是否有水质检测、注意事项等公示;二看游泳场所是否配备了淋浴、浸脚池等消毒设施;三看水质状况,游泳池水质应该清澈透明,水面没有漂浮藻类等杂质。另外,市民还可闻一下水的味道,余氯添加过多会比较刺鼻,过少则闻不到氯味,而正常情况下应该可闻到淡淡的氯味。